|
|
|
|
|
|
|
|
|
|
|
|
|
|
郴州网友晒福城民俗文化 展家乡民俗风情
来源:郴州文明网       责任编辑:王丽丽       发表时间:2017-03-17

  素有“潇湘形胜,楚天福地”之誉”的郴州以其深邃的文化底蕴,别样的民俗风情维系着一代又一代郴州人民的生活,积淀着一代又一代郴州人民的生活智慧,见证着一代又一代郴州人民的理想向往。

    近日,郴州文明网借助微博、微信客户端、博客平台和传统媒体,发起“记忆中的福城民俗”主题网络文明传播活动,邀请市民网友用文字、图片等形式,从不同方面述说记忆中的传统民俗,展现出郴州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弘扬郴州精神。自活动开展以来,得到广大市民及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的积极参与,截至3月25日,活动关注量达50万人次以上,其中新浪微话题的关注量达到46.3万人次,征集作品达有70余份。

新浪微博#记忆中的福城民俗#微话题页面截图。来源:郴州文明网

“记忆中的福城民俗”微信截图。来源:郴州文明网

活动海报。来源:郴州文明网

  民俗风情之节日篇

  郴州的传统节日众多,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除一些全国性的节日外,各民族、各地区还沿袭着许多特色鲜明的节日,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民俗风情画卷。

网友截图。来源:郴州文明网

  @lixiong20070101:瑶人尊崇盘瓠为始祖,以祭祀的方式,戏剧的表演形式,诗歌的语言,追溯了人类起源、瑶族族源、迁徙历程及所经历的历史事件,反映了瑶族的历史文化,是研究瑶族的重要历史文化史料。资兴盘王节,礼仪习俗凝聚了瑶族人民的远古智慧,保留着濒临失传的瑶族民间艺术及民间风俗,有着珍贵的历史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网友截图。来源:郴州文明网

  @czskx_wm:从汉代开始,每当春分时节,1、民众便纷纷前往炎帝陵去祭拜炎帝。民间不少地方沿炎帝神农活动的足迹兴建了许许多多的“神农庙”,如“九龙庵”“香火堂”“药湖寺”等,以祭拜神农。唐王驾有诗曰:“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说明我国在唐朝时先民就有春祈的习惯。由于安仁神农祭祀香火不断,药材交易日渐兴盛,因此“赶分社”的传统习俗逐渐流传,经久不衰,便形成了全国独有的“赶分社”民俗文化景观。

  @大郴州:也许他们告诉我是缩水了,然而,一往而至深,只有哪些#记忆中的福城民俗#

  民俗风情之戏曲篇

  “借得东风催枝发,古郡幽兰溢香远。”在郴州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古老的湘昆、傩戏、伴嫁歌等焕发新的生机,花繁叶茂、绚丽多姿可期。

网友截图。来源:郴州文明网

  @文明郴州:昆曲在明代传入郴州,清朝初年流行,同治、光绪年间尤为兴盛,在4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本地祁剧、湘剧及地方语言、音乐、民风民俗相糅合,形成了既保持原精髓又别具湘南泥土气息、辣味十足的新昆腔——湘昆。

  @lixiong20070101:湖南昆曲,又称湘昆,湖南的地方大戏剧种之一,乃湖南昆曲的简称,与我国南方的苏昆、北方的北昆同源。湘昆流行于我省湘南的桂阳、嘉禾、新田、宁远、蓝山、临武、宜章、郴县、永兴、常宁等地。

网友截图。来源:郴州文明网

  @何处是高轩:临武傩戏又称“舞岳傩神”“大冲傩戏”,俗称“神狮子”。相传为油湾村17世祖王思能于明成化年间,在从师学习傩祭作法的过程中,有所创造丰富。而后油湾村的村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中,一代代心口相传,演变成了今天的临武傩戏。临武傩戏现存于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大冲乡油湾自然村。历史上的油湾村由于偏僻封闭,交通不便,单一的农耕生产方式,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正是这种独特的地形和单一的生活环境,使临武油湾村傩戏世代相传,流传至今。

网友截图。来源:郴州文明网

  @种花的小兔兔:北路戏原为“福建乱弹”“横哨戏”,是历史上流行闵北、闽中及闵东地区影响较大的地方戏。同福建一带的北路戏有所不同的是,郴桂北路戏道白、唱腔结合了郴州地方特色。作为郴州市珍贵的非遗资源,已被郴州市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网友截图。来源:郴州文明网

  @文明郴州:民歌界有“北有兰花花,南有伴嫁歌”之说。勤劳、善良、勇敢的嘉禾人,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品竹调丝,莺歌燕舞,创造了嘉禾地区民歌艺术,而嘉禾民歌中的伴嫁歌,就是一朵盛开千古、永不凋谢的艺术奇葩。它不仅历史悠久,数量多,风格独特,而且蕴藏着深刻的历史内涵。

  民俗风情之活动篇

  郴州的民俗活动因其内容的广泛,形式的多样,深受群众喜爱,是联系人与人之间的重要纽带,更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网友截图。来源:郴州文明网

  @平凡的俊俊:【宜章夜故事】是郴州宜章县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群众性民俗文化活动,每逢春节,从初一到十五元宵期间,或单家独户,或多户联合,或以群团、单位组织装演夜故事。“故事”游展时,火把通明,爆竹轰鸣,锣鼓喧天,观看群众人山人海,万人挤街。

网友截图。来源:郴州文明网

  @文明郴州:【赶圩场】赶圩场就相当于赶集,届时来自四面八方的宾客汇聚圩场,互通有无。小时候,每次到“赶圩”的时候,小孩子们都非常高兴,不仅热闹,还有很多好吃的。

  @大郴州:赶集,赶圩。一晃而过的时间,有多少人不知道赶圩的?农村人应该都知道要么去摊几个鸡蛋饼,要么去油糍粑……

  民俗风情之美食篇

  郴州饮食民俗丰富多彩,带着浓郁的山乡气息和传统的生活特色,与其他地区既有相通的民族性,又有其独特的人文性。

网友截图。来源:郴州文明网

  @平凡的俊俊:套花在郴州也被称为桃环或套环。几乎所有的节令美食,都饱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如饺子寓意吉利,年糕寓意“ 年年高”,月饼寓意团聚。标准的套花,有6 个大圈6 个小圈,寓意一年里的6 个大月和6 个小月,也意味着六六大顺,套花环环相扣,寓意着阖家团圆。那么长的时光从它身上流走,它不仅没有改变形状,人们的美好祈盼,也从来不曾变过。捏好的套花,需要入锅油炸。若要将套花炸得金黄酥香,必须要用到郴州本地的土茶油。诚然,这增加了美食的成本,但是,对于一种寓意丰富的节令美食来说,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网友截图。来源:郴州文明网

  @香樟树302:立夏吃蛋——立夏日,将整鸡蛋煮熟,剥壳后加红枣煮汤吃,叫“吃立夏蛋”。湘南一带,尤其是嘉禾、临武、蓝山、桂阳于立夏当天早晨起来,将整鸡蛋或鸭蛋煮熟,用红纸或红色染料将蛋皮染红,再用一个小网袋装上,系于少年、儿童的前胸,一直挂到中午或下午再剥去蛋壳将蛋吃掉。民间以为立夏吃蛋,能强身健胃,行走有劲。谚云“立夏吃蛋,石板踩烂。”

  民俗风情之工艺篇

  郴州能工巧匠们的灵巧慧心,使郴州的工艺美术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些巧夺天工、精美实用的民间工艺美术品,装点着人们的生活。

网友截图。来源:郴州文明网

  @lixiong20070101:大布江拼布艺术,起源于明,盛行于清和民国时期,是一种流行于民间的原生态造型艺术,具有独特的表现技法和艺术语言。其艺术特色是构图对称而饱满,用色大胆而奔突,造型简练而夸张,往往以平面构图为主,偶尔也会结合湘绣技法,使画面产生一些光影和立体效果。

网友截图。来源:郴州文明网

  @苏仙文明办:刘衡老师的百家姓图腾。

网友截图。来源:郴州文明网

  @文明郴州:安仁“元宵米塑”也叫“琢鸡婆糕”,是用米粉捏造成各种动、植物模样,再用中草药制成的各种颜料点缀,蒸熟制成“米塑”。这一独特的民间工艺美术,是当地人自发形成的民间文化风俗习惯,已流传了上千年。

  郴州民俗文化积淀深厚,地域特点十分突出,乡土气息浓郁淳朴。“记忆中的福城民俗”活动给予了网友分享心中民俗的机会,通过展现郴州妙不可言的民俗魅力,让广大网友开阔了视野,增强了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更展示出郴州人的精神风貌,传承了郴州的传统文化,弘扬了郴州精神。

图片文章
  • 00000_副本.jpg
  • 201805181534389565_副本_副本.jpg
  • 1524189663445005_副本.jpg
  • 1421312610134698_副本_副本.png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我要链接 | 人才招聘 | 联盟网站 | 文明邮箱
郴州文明网©2015 版权所有
京ICP备第03014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10120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