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文明校园巡礼
来源:郴州文明网       责任编辑:丁圆圆       发表时间:2018-04-24

  走入天津大学校园,目光所及之处海棠绚烂,湖光与建筑交相辉映。而引人注意的是所有校园主干道两侧的道旗上洋溢的一张张青春的笑颜——他们是这座学府上年度获得各种校级以上奖励的在校生。和这些青春的面庞相映衬的还有这座学府里名师们的肖像。他们共同为天大“代言”,营造出比学先进、追求卓越的良好校园氛围,也成为这座校园里一道道最美的风景线。

  “见贤思齐”是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哲言。在天津大学,老校长吴咏诗留下了“办大学就是办氛围”的经验之谈,这座有着122年悠长历史的高等学府有着自己独特的氛围,随着时间的沉淀愈发醇厚。

  这种氛围被天大人称为“天大品格”。“兴学强国”的使命、“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爱国奉献”的传统和“矢志创新”的追求是它的核心表达。利用校园主干道道旗展示出来的这些优秀师生身上,都彰显着这种品格。

  从历史中走来:天大精神的写法

  从2012年起,天津大学每年都会在全校范围内举行优秀作业、优秀笔记、优秀实验报告的评选。这些新时代的学生笔记将和数十年乃至百年前从这座校园走出的老学长、校友的笔记手稿一起珍存于校史档案馆。在新、老笔记间,一场穿越时光的对话,给这座学府严谨治学的校风、实事求是的校训做了最好的注脚,成为天大精神的另一种“写法”。

  2016年4月,海棠花再度绽放。在天津大学举办的一年一度的“海棠季”中,一场名为“天大精神的另一种写法”的展览将120多年历史上一些“学霸”们的课堂笔记、讲义,也包括最近几年来“好作品、好笔记”评选活动的优秀学生作品,总共100多件进行了集中展示。翻开百年前的笔记、作业,那些泛黄纸页上工整的公式、图样,让人们不禁惊讶“实事求是”的精神被体现得如此生动,它们穿越时空,仍散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参观校史博物馆,是天津大学新生入学第一课必不可少的内容。建工学院的裴子谦在大二时以“船体结构和船体制图”课的笔记获得第3届“好作业、好笔记”评选特等奖。他告诉记者,大一刚入校时参观校史博物馆,看到馆内陈列着“老北洋”时期学长们的笔记和作业,景仰之至,才让他对学风“严谨”二字,有了直观的认知。

  国家需求处着眼:天大担当的表达

  “我始终是怀着感恩的心情来学习和工作的。现在,适逢学科发展的大好时机,我本人将继续努力,一直到我生命最后一刻。”这是今年87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陈予恕在他85岁高龄时立下的“豪言壮语”。

  在此后的两年时间里,他的确仍像空中飞人一样,不知疲倦地奔波于科研、教学和企业实践之中。2017年他作为主要参与者还申请了国家两机专项重大研发计划项目。今年3月,他以87岁高龄获得了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奖。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是党和国家的培养,才有了我的今天。但我总是觉得自己对这个国家,做的事情太少,太少了。”他常告诫学生们,为人做学问,都要有感恩之心,瞄准国家重大需求,这也使得他的学生和再传学生都延续了这种品格。高铁、电力、大型旋转机械、航空航天……桃李满天下的同时,他为人为学的精神也在潜移默化中延续。

  在天津大学,学校连续多年开展“三育人”标兵、“我心目中的好导师”“十佳青年教师”等评比,涌现了大批先进个人和典型。他们中有97岁高龄依然倾囊助学的杨恩泽先生;有十余年资助贫困学生、入选“天津好人”的青年教师陈天霞;有入选国家教书育人楷模、天津市德业双馨的院士和教授们;有学生自发评选出的“我心目中的好导师”……正是他们,用一腔热忱诠释着这座有着120年办学历史的高等学府优良的学风、教风,彰显着优秀知识分子始终不渝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为未来中国创新:天大蓝图的描绘

  不久前,天津大学举办了一场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科学盛宴”——“未来30年:颠覆性创新创想大赛”。大赛通过选拔具有前瞻性、交叉性、战略性、颠覆性的前沿创新创想科技研发计划,重点支持和培养一批能在未来30年内引领科技创新的卓越人才。

  大赛重点涵盖材料、信息、生物、能源动力、空天、海洋、交叉等新兴科技领域,也是世界范围内科技工作者共同瞩目的科技前沿。他们所遴选的课题既代表着人类社会科技发展的梦想,也恰是天津大学“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部分。大赛第一期启动,就有1167名本硕博学生和136名专业教师报名参加。“向未来致敬,为中国加油”是活动的主题。这也正是天津大学始终将兴衰荣辱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一代代不懈努力,丰富“兴学强国”精神内涵的体现。

  从建立亚洲第一座纯碱厂,建成中国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等等数个中国工业界的“第一”,到“神舟”飞船、“天宫一号”载人飞船系统总指挥何宇20年如一日科研攻关,圆中国人“上九天揽月”的梦想;从水利水电工程师赵秀玲扎根雪域高原,在神山圣水间建设世界海拔最高的水电站,到崔愷、周恺、李兴钢、赵小钧等10余位年轻一代建筑师在北京奥运会场馆设计建设中实现“天大会师”;还有元英进教授“十年磨一剑”,完成“酵母长染色体的精准定制合成”获得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不忘初心、矢志创新,牢记兴学强国的使命,天津大学的师生正饱蘸历史醇厚的底色,为未来创新之中国描绘着绚丽的蓝图!(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 陈建强 通讯员 刘晓艳)

图片文章
  • 00000_副本.jpg
  • 201805181534389565_副本_副本.jpg
  • 1524189663445005_副本.jpg
  • 1421312610134698_副本_副本.png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我要链接 | 人才招聘 | 联盟网站 | 文明邮箱
郴州文明网©2015 版权所有
京ICP备第03014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10120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