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郴州致富不出村 乡亲们自家“土货”成品牌
来源:郴州文明网       责任编辑:王丽丽       发表时间:2017-09-04

菜岭村梯田美景。图片来源:人民网-湖南频道

菜岭村外景。图片来源:人民网-湖南频道

菜岭村的水稻。图片来源:人民网-湖南频道

将成熟的稻谷。图片来源:人民网-湖南频道

肖九林一家开的餐馆。图片来源:人民网-湖南频道

游客在禾花鱼节游玩。图片来源:人民网-湖南频道

  郴州市苏仙区良田镇菜岭村,地处大山之中。一亩稻田,在这个丰收的季节,给当地村民带来两种产物的收获。

  禾花鱼、禾花鱼米,菜岭村民把自家的“土货”做成了品牌,这座曾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凭借“中国禾花鱼米第一村”的美誉,声名在外。

  大山的恩赐,土地带动村民脱贫

  时值秋季,田里的稻谷正逐渐金黄,离收割还有一周左右,菜岭村的村民们已忙碌起来。赶在收割水稻之前,先收获稻田里的另一种美味——禾花鱼。

  “挣钱不用出门,靠着家里的几亩稻田就够了。”黄双信边在稻田里捉鱼,边算起自己务农的收入:4亩稻田,每亩可产稻谷900斤,每斤能卖出1.8元的高价;一亩水田有30斤禾花鱼,收入1200元。

  一亩稻田,带给黄双信近3000多元的收入,相比于2015年之前,黄双信的收入翻了一番。

  黄双信说,自己没有别的手艺,只能依靠务农、平时打零工维持生计。家里两个小孩,自己的一点收入,无法支持两个小孩念书,哥哥选择外出务工,来支持弟弟继续学习。黄双信一家因此陷入贫困户的境地。

  黄双信一家的故事,讲述的是菜岭村276个贫苦户的过往。这座平均海拔840米的高寒山区村, 2015年被列省级贫困村。1099亩水田,是583户村民的主要收入。

  由于地处高山,粮食产量较低。禾花鱼因久藏深闺,也卖不出好价钱。全村近一半的农户,守着大山的“恩赐”,当起了贫困户。

  “我们要发掘当地优势,把菜岭村禾花鱼和禾花鱼米,打造成知名品牌,助力百姓脱贫致富。”苏仙区委书记袁卫祥,在了解菜岭村自古以来,便有养殖禾花鱼,和种植禾花鱼米的传统后,寻找适合菜岭村村民的脱贫之路。

  梯田遍布,土地肥沃,在高山里种植的冷水米,虽产量不高,但品质优良;高山流水,水旱无忧,与水稻共生的禾花鱼,因摄入糖分丰富,味道鲜美。袁卫祥觉得,找准了脱贫的好路子。

  2015年,在当地政府的倡导下,这座位于大山里的小山村,举办起第一届禾花鱼节,到今年,已是三届。随着知名度的提升,原本只流传于大山中的禾花鱼和禾花鱼米,逐渐被郴州、湖南,乃至港澳台同胞知晓。

  2016年,郴州市高山禾花鱼成功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禾花鱼、禾花鱼米,菜岭村乡亲们的“土货”,注册成为品牌。这座宁静的山村逐渐热闹起来,村民们不只局限于在田里“找饭吃”。

  品牌的效应,不出村也可致富

  8月26日,菜岭村的第三届禾花鱼节如期举行,这是村里的“盛事”,也吸引不少“城里人”。早在节日之前,便有不少游客赶来尝鲜。

  品尝禾花鱼,欣赏梯田风景,感受农家风情。禾花鱼节还没开始,郴州市民张霞便驱车半个小时,带着一家老小来到菜岭村,“我们去年禾花鱼节的时候过来,人山人海,车子都开不动,今年特意提前过来。”

  午饭时间,张霞一家来到“农耕美食”餐馆,想尝尝禾花鱼和冷水米饭,没成想,4个包厢都坐满了客人。“老板,厅堂里不是有张桌子吗?收拾一下,我们坐这儿就可以。”

  农耕美食,位于村子中心地带,是肖九林夫妻俩去年开的餐馆。灵活利用自家房子,按农家风格简单装修,一家四口共同打理,一年的收入也有8万元左右。

  即将到来的禾花鱼节,是肖九林一家面临的“大考”。虽不是第一次经历,但也不敢懈怠。提前几天,肖九林一家便忙碌起来。一大清早,肖九林便打发女儿们在村里收购禾花鱼,平时每天只需准备三四十斤禾花鱼,现在至少得上百斤。

  “禾花鱼节前后持续四十天,有时候一百多斤鱼都不够。”肖九林回忆起去年禾花鱼节时的场景,所有的房间里都是游客,连前坪都摆上了桌子。

  菜岭村村委会主任李子祥介绍,去年禾花鱼节举办期间,村子一天最多接待4000多名游客,其中三分之一是港澳台同胞。村民因地制宜办起农家乐,现在已达到20余家。政府提供资金补助,并有专人上门指导装修。

  建档立卡贫困户276户811人,2015年脱贫31户82人,2016年脱贫172户534人,2017年计划全部脱贫。从2015年的省级贫困村,到湖南省脱贫攻坚示范村,李子祥和村民们,见证着村子的巨变。(来源:人民网-湖南频道 通讯员 李芳森)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我要链接 | 人才招聘 | 联盟网站 | 文明邮箱
郴州文明网©2015 版权所有
京ICP备第03014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10120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