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重访“全国劳动模范”李常水:青山不改,常水不变
来源:郴州文明网       责任编辑:廖骏       发表时间:2019-09-27

  前 言

  对于李常水来说,人生轨迹的走向必须由自己决定:

  48年前,他跳出“农门”考上大学,又在毕业后放弃留校任教机会,返乡当起农技员。

  40年前,他摔掉“铁饭碗”回村种橘,在随后的十余年时间里成功带领乡亲们劳动致富,被村民们选为村支书,并先后获评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

 

李常水。(来源:郴州日报)

  10年前,他踩下“急刹车”,带着全村人放弃如日中天的水果产业转种花卉苗木,几年时间就培养出一批“种花大户”“种草大户”。自1995年6月29日《郴州日报》在头版头条推出长篇通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并受权发布《中共郴州市委郴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向李常水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之后,李常水的故事开始为人所知。他那张站立田坎、意气风发的黑白照片广为流传,成为了基层奋斗者的形象“剪影”。

  9月,记者来到宜章县天塘乡笠头村,重访了年近古稀的李常水。

 

李常水向记者介绍他在旅途中拍摄的花卉。(来源:郴州日报)

  他依旧皮肤黝黑,面庞透着被晒伤的暗红。 记者以为是劳动的痕迹,关切询问,他却说—— 

  “上个月跟老婆一起游了‘新马泰’,晒起脸都脱了皮。”笑着看了一眼有些惊诧的记者,李常水自顾自地聊开了。

  上世纪80年代,刚回村的李常水身形均匀,喜欢单肩扛着劳动工具,手臂、脖颈时刻蓄着劲,常常在橘林里扎一整天,施肥、剪枝、撒药,好似不会累。

  自己种成了、赚钱了,李常水还教别人种、帮别人种。那时,村里人夸赞李常水是“丢进冷水里都滋滋叫的汉子”,这跟“铁打的汉子”一个意思——刚刚炼出的铁,丢水里不是会响吗?

  忆往昔,看今朝,李常水并不在意劳动光环的褪去,言语中没有半分英雄迟暮:“我已经69岁,不光要服老,还要转型。”

  “我现在生活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旅行。”李常水一边说,一边掏出手机展示旅行成果:在新加坡,他与城市标志“鱼尾狮”雕塑合影;在泰国,他参观曼谷、走进芭提雅,饱览东南亚风情。

  “尤其对新加坡印象深刻。发达国家的城市管理、市民素质让我大开眼界。”聊着聊着,李常水突然转了话题,“我还考察了他们的几个植物园、苗圃,又发现了几个好的花卉品种,准备引过来。”

  听到这,坐在一旁的李常水女儿李云捂住嘴偷笑起来。“你看看他,又忍不住了。”李云说,“说好出门旅游就是去玩。但是他每次旅游都要去看花、看苗子,引了好多新品种回来,还都卖得不错。我笑他旅游是去赚钱。”

  听到女儿的话,李常水也笑了,他对记者说:“开始我答应家里人只跟你们聊休闲娱乐,但好像真的做不到。”

  窗外,笠头村漫山遍野的花苗、树苗迎风招展。

  原来,经过李常水多年的努力,村里、家里花卉苗木生意已上了轨道,年收入数以百万记。家人心疼他上了年纪,希望他享享清福,不要再去劳动一线“冲锋陷阵”。闲不住的李常水只好自个找事干:去儿子工地监工、到村民苗木基地指导技术……他还悄悄把之前用过的劳动工具都收在卧室隔壁的小杂物间里,没事就一个人捣鼓。

  与记者交流时,李常水特意从杂物间拿出一根扁担两个铁桶,挑着走了两步。“你现在往桶里放个100斤,我也挑得动!”李常水信誓旦旦地说。

  他年纪变大了,但“劳模”的底色未变。

 

村里商议大事都会邀请李常水参加。(来源:郴州日报)

  他喜欢在村里绕圈,村里一草一木、一房一瓦都十分熟悉。 记者以为这是运动的习惯,迈步紧追。他却说—— 

  “我每天都要在村里走一走、看一看,和大家聊聊天,听听大家的想法和意见。”口里不停,李常水轻松跳上一道半人高的田埂,大步向前。

  李常水不再是村支书了。前些年村级组织换届,尽管群众呼声强烈,但李常水坚持不再担任村支书职务。

  “原因也简单。”谈起这件事,李常水说,“我想多留点时间给自己、给家人。”

  李常水知道,他对家人是有亏欠的。当初,为了陪伴他回村种橘,妻子刘美元辞去工作,带着女儿、儿子放弃城镇户口回到农村。“女儿14岁就跟着我挑化肥上山,边走边哭。”李常水带着记者走到村口,指着远处的一片山林说,“那个地方,我待得很快乐,但他们待得不开心。”

  上世纪90年代,担任村支书的李常水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动村民自筹资金,与外来投资者一起在村里合建水电站。大家都看好这个生意,纷纷入股。还有投资者找到李常水,愿意给他及他的孩子一些“干股”换取“便利”,李常水一概拒绝。彼时,李云为了生活,正摸索着经营化肥站,生活并不宽裕。

  “其实也想过,如果当时能拿点电站股份,现在生活会更好。”这些年,李云一直和丈夫一起经营化肥站,生活不算很富裕,却也恬静幸福,“但我们不怪爸爸,他教会了我们自力更生、知足常乐。”前两年,李云的女儿结婚生子,让李常水晋升为“外曾祖父”。

  “我现在没事就陪陪老伴,过年还能带曾孙女玩,真开心。”李常水说。

  李常水的“退休”,并不是当“甩手掌柜”。现任村支书叶长木50来岁,身形高大,个性踏实稳重,村里人都说他为人做事有李常水的“影子”。“我很多方面都是向李老支书学习。”叶长木说。

  以村主任李峰为代表的一批壮年党员,也是在李常水精神和行动的影响下成长。现在笠头村已有党员50余名,连续十年获评“红旗支部”。

  尽管村里人才辈出,但李常水依然放心不下。近的村组,他常去走走看看;远的村组,他通过微信群聊等方式获取信息、掌握情况。每天中午,他都会到村里便民服务中心与大家聊天。有时候,是年轻人向他请教问题,他知无不答;有时候,是他向年轻人学习如何使用手机或电器,虚心受教。

  最近,有投资商看中笠头村位于莽山脚下的优势,打算在村里投资一条商业街,为莽山旅游做配套。这么大的事,村干部们连续几天在李常水家集合开会,请老支书担任“顾问”参与商业谈判,为村里旅游发展支招。

  此时,又有人“闻风而动”,动员李常水借机“分一杯羹”。“我当然拒绝了,这是村里的事,怎么能搞成自己的生意?”李常水斩钉截铁地说。

  他不再是村干部了,但党员的初心未变。

 

李常水视若珍宝的“美国三红紫薇” 。(来源:郴州日报)

  他希望村里人赚钱不光靠种花种树,最好能人人当“老板”。 记者以为这是他的梦想,接连提问。他却说—— 

  “我计划未来5年走40个国家。”李常水说,“把各个地方的国花和最具代表性的植物都认真考察一下,然后将那些好看、有市场前景的引回来。”

  而这只是李常水宏大愿景的“冰山一角”。他认为黄莽公路、洞仰公路接连开通后,莽山旅游热度将迎来井喷。“我们笠头村就在莽山脚下,要抢先发展乡村旅游并做一批生态餐厅和农家乐抢占商机。”李常水说,“这样才能让村里发展的机遇更多、质量更高。”

  李常水打算跟过去种橘子、种花卉苗木一样,自己先干,再带着大家干。“我最近正在种‘美国三红紫薇’。这是我旅游发现的新品种,种成后一朵能卖好几十块。”李常水说,“紫薇园会是我做乡村旅游的第一步。”

  说这话时,李常水脸上浮现出的坚定,完全不像一位69岁的老人。一步一个脚印走来的李常水非常清楚:橘子种了13年才成气候、花卉苗木搞了10年才上轨道,乡村旅游这场“大考”更不是1年、2年能交出答卷的。

  李常水也知道自己老了。只是他不打算屈服于岁月的流逝,决定拨快生活的时钟、拧紧生活的发条。“我和同学们每年都聚会。这几年,有些同学已经永远‘宣告缺席’。”李常水说,“这也提醒了我,要一天当十天来用、一年当十年来过,趁着身体好、精力足,把想干的事都干成!”

  临别时,李常水执意拉着记者去看看他视若珍宝的“美国三红紫薇”。村里河岸边,几棵修剪齐整的紫薇树与邻近田地相隔甚远,一副被“高度保护”的模样。“这个马上就开花了。”李常水指着一个花骨朵说,“到时候,我要邀请大家一起来看看!”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李常水还是那个李常水,一点也没变。

  记者手记 

  无悔的坚守最可贵 

  人们常说,做选择不难,难的是选择完不后悔。

  过去几十年,李常水一直在用选择驱动人生的进度。他在那些时间节点作出的“转向”决定,似乎没有一次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尽管事情的结果总能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但过程中面临的冷漠、不理解甚至嘲讽、打击,都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自己消化。这份果敢坚强,来自于对信念的无悔坚守。正如他选择回乡种橘子时说的那样:“必须搞个样子出来给乡亲们看看!”种橘子面临的“技术关”、种花卉苗木面对的“市场关”,再到现在发展乡村旅游遇见的“理念关”,坚守的力量帮助李常水翻越“大山”、跨过“大海”,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李常水的故事启迪我们,只要坚守信念,咬定青山不放松,再难的困境也能度过、再远的彼岸也能到达。

  向李常水同志学习!(来源:郴州日报 通讯员 何一航)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我要链接 | 人才招聘 | 联盟网站 | 文明邮箱
郴州文明网©2015 版权所有
京ICP备第03014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10120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