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重访全国“特别关注乡村教师”黄长久:“还能为家乡做些事,我最开心!”
来源:郴州文明网       责任编辑:曾琰       发表时间:2019-09-20

 

  2011年9月,记者曾采访过北湖区江口乡上垅村小学教师黄长久。弹指间9年过去,在今年教师节来临之际,记者重访了这位全国“特别关注乡村教师”。

  英模档案

  黄长久,男,汉族,1954年生,中共党员,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江口乡上垅村小学教师,郴州市教学能手,郴州市北湖区优秀共产党员。2011年,在由光明日报和北京电视台主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评选活动中,黄长久被评为全国“特别关注乡村教师”,是湖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教师。 2018年9月,再次荣获“特别关注乡村教师”殊荣。

  致力发掘红色文化

  黄长久的家乡北湖区原江口乡(现属北湖区石盖塘街道)是革命老区,也是湘南游击队的老根据地,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但黄长久发现,有的革命烈士的生平缺少翔实的文字记载或文字记载上有出入。退休之后,他萌生了一种想法:根据族谱和相关史料,到烈士的家乡实地走访。

  在苏仙区烈士公园展厅,有一方“英雄不畏苦难”的印章格外引人注目。它的主人是大革命时期郴县苏维埃政府秘书长、出生于石盖塘街道上垅村老屋场组的黄汉廷。1928年,中国革命处于低潮,国民党清共委员会四处搜捕共产党人。上垅籍革命人士黄克敏、黄汉廷、黄维勤为防备敌人搜捕,返乡配合龙广洞苏区开展农民运动。为躲避敌人追捕,三人分别躲于家乡附近山洞,因坏人告密,再遭敌人追杀。黄克敏于敌人追捕中受伤,被敌误以为死亡而侥幸脱逃,后终因伤死亡;黄维勤被敌人活活刺死于山洞之中。为抓捕黄汉廷,敌人将老屋场百姓近百人押入晒谷坪,扬言若黄汉廷不主动出来,全村百姓将被一个不留杀掉。危急时刻,黄汉廷为救众乡亲挺身而出,于1928年5月7日被捕。被捕后,他受尽酷刑,却坚定信念,始终严守党的秘密。同月11日上午9时,黄汉廷被敌人残酷杀害,牺牲时年仅32岁。1983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认定,黄汉廷、黄维勤为革命烈士。

  “英雄不畏苦难”的印章,深深地震撼着黄长久。他在走访笔记中写道:“中国共产党人,就是在生死危急关头,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人民的人。”在去年的实地走访中,黄长久发现,黄克敏尚未被认定为烈士,便起草了《关于追认黄克敏为烈士的报告》上交到有关部门。

  黄耀华是原北湖区江口乡白菊塘村人,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 1919年加入由邓中夏发起成立的北京大学平民教育演讲团,为骨干成员。1919年5月4日,北大学生齐集天安门广场,举行游行示威。黄耀华和同学冲入卖国贼曹汝霖住宅,火烧曹宅赵家楼。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大批军警镇压,逮捕32名学生。黄耀华不顾个人安危和体弱多病,为营救被捕同学而日夜奔忙。是年暑假,黄耀华同邓中夏返回湖南,在长沙、衡阳、郴州等地开展革命宣传活动。回校后,在北京大学学生会工作。12月中旬,毛泽东率湖南“驱张(张敬尧)”代表团到达北京,黄耀华抱病参加接待工作,发动在北京的湖南学生和知名人士到中南海,达到了预期目的。黄耀华因日夜奔劳,于1920年3月15日在北京病逝。

  黄长久在走访笔记中写道:“我为江口有这样的革命先驱感到自豪,我为革命先驱的英年早逝泪目! ”他看到黄耀华的故居因年久失修亟须抢救,忧心不已,一连几天都坐在家里整理相关史料。“黄耀华是革命先驱,其故居需要修缮和保护,如果可能的话,还可以建一个红色教育基地。这对先人是一种安慰,对文化是一种传承,对后人更是一种激励!”黄长久说。

  为故乡风土人情打CALL

  2015年退休后,黄长久定居在苏仙区良田镇枧石塘村。突然有闲了,这让他更有机会去亲近家乡的山与水。情由景生,他经常抑制不住激动写诗:“乡村四月溢芬芳,岭上岭下皆花山。盆景趁主春梦甜,偷向楼外送暗香。”“重九又上飞天山,石鲤石瀑石悬棺。银发一路歌一路,唱得秋色化春光。”北湖区石盖塘街道上垅社区是黄长久的出生地,郴江的源头正在上垅山,黄长久因此引以为豪。他潜心整理了郴江之源“狮子头”“七姊石”“观音坐莲”“荷叶蒂”“雷公石”等景点的美丽传说,并在朋友圈为故乡打CALL:“上垅的山,上垅的水,上垅的山水美又美;牡丹花,海棠花,不如上垅的杜鹃花……”湘粤古道从他所居住的苏仙区良田镇穿过,眼见古道上的财神楼维修好了,他禁不住赋诗一首:“青青石墩青石路,财神楼边木板铺。郴宜大路九十里,旧时风光在此驻。”但当看到良田社区的古戏台荒草丛生、只剩遗址时,顿时满腹忧虑。“青石板,马脚印,这戏台应该是兴修九十里大道时一起建的,是供文化娱乐的地方,到如今毁掉了,太可惜了。”他又在微信朋友圈呼吁每一个人都要珍惜和保护文化古迹。“这需要有一颗爱心,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还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我有时会感到力不从心,但我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采访时,黄长久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眼神里有无奈,更有执着。

  家乡的山美、水美,人更美,这让黄长久久久感动。今年1月27日,黄长久到北湖区石盖塘街道上垅社区白菊塘组走访,听说了退役军人黄福祥回乡后当村支书带领村民致富,并照料病床上的妻子20余年的故事。其中一个细节深深打动了他:一次在医院照料妻子时,福祥因劳累过度加之天气闷热,中暑了,正上厕所的他艰难地从厕所里爬出来,妻子见状也跌下床来,夫妻俩抱在一起哭成一团,好在同室病友和闻讯赶来的医生及时抢救,福祥才醒了过来。已是66岁的黄长久二话没说,当起了通讯员,对黄福祥进行了采访,并写下了《郴江之源退役军人,他最美!》的通讯,上报北湖区新闻中心,经多家媒体报道后,黄福祥照料病妻20余年不离不弃的事迹传播开来。今年8月,第二届“北湖榜样”评选揭晓,黄福祥被评为“家庭美德榜样”,黄长久作为“职业道德榜样”同时上榜。

  最是难忘教育情

  从1976年放弃乡农技站的“铁饭碗”当上民办教师,黄长久工作了40个年头。2013年底,黄长久本该退休了,但他坚持到了2014年,后来因为实在舍不得孩子们,他又被返聘,直到2015年7月离开上垅村小学。“我的学校我的家,青春四旬全为她。甲子倒转不忍弃,但求稚童惜年华。”离别在即,望着讲台下边一双双天真无邪的眼睛,无限感慨涌上黄长久的心头。

  “突然之间就不备课、不上课、不改作业、不给孩子们做饭了,这个‘弯’我好难转过来。”黄长久说。2016年暑假,他独自来到了上垅村小曾经的教室,用粉笔在黑板上恭谨地抄写古诗《春晓》,直到自己高声领读时,才明白偌大的教室早已空无一人,因整合教育资源,他工作了40个年头的上垅村小已经被撤掉了。

  黄长久告诉记者,他现在的退休工资每月有4000多元,但身体不很好,患了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10多种疾病,尤其是冠心病发作时,汗如泉涌,出气不匀,走路不起……他每年要住医院三四次,付出的治疗费用在2万元左右。尽管如此,他对教育上的事情却很热心。2017年,他为区教育基金会捐款1万元,今年“六一”儿童节为市十八完小捐款1000元……他每年都参加公益讲课,今年就为北湖区郴江街道、下湄桥街道、华塘镇的学校和郴州日报的小记者讲课,分享自己工作期间与孩子们发生的小故事。

  “还能为家乡做些事,我最开心!”黄长久说。

  今年8月,20多年没见面的学生黄丽霞从山东出差到郴州,特地来见自己的老师黄长久,为他带来了“山东小米”“六姐妹煎饼”等特产。黄丽霞握着老师的手,说:“我忘不了当年您扶着我的小手写字,还做饭给我们吃……真心感谢您!”

  那一刻,仿佛时光倒流,黄长久的心暖融融、甜蜜蜜的,他对自己说:当老师,真好!

  记者手记

  9年前,记者第一次采访黄长久,肤色黝黑的他站在上垅村小门口,有如秋阳下的一株庄稼,那般朴实而又热情;

  9年后,记者第二次采访黄长久,66岁的他从良田镇住所的二楼奔跑着下来,脸上的笑容依然是那般朴实而又真诚。

  他说:“角色转换对我来说是很困难的事情,刚退休那会,我突然感觉到好失落。”于是,他开始移情山水,在家乡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拍拍照,发一发朋友圈……他享受着莫大的乐趣。慢慢地,他发现,移情山水不仅仅是“好玩”,发掘和宣传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他的义务与责任。他因此忙在其中,苦在其中,乐在其中。

  黄长久是一株庄稼,根植于家乡的沃土。“还能为家乡做些事,我最开心!”如此朴实的话语,正彰显着情怀与担当。(来源:郴州日报 通讯员 谭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我要链接 | 人才招聘 | 联盟网站 | 文明邮箱
郴州文明网©2015 版权所有
京ICP备第03014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10120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