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下湄桥”的变迁
来源:郴州文明网       责任编辑:王丽丽       发表时间:2017-02-19

如今美丽的下嵋桥。图片来源:郴州文明网

  如今在郴州一问起“下嵋桥”,大家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在城区北面,原工业大道横跨同心河上的公路桥便是。而今随南岭大道的拓宽,桥也重新修建,桥面加宽,左右各3车道,中间隔离带种上了花草树木,犹如高速公路。”不错!那座桥是叫“下湄桥”。但历史上真正的“下湄桥”指的并不是它。那座桥位于现在南岭大道上的“下湄桥”下游约800米左右处,是50年代初加固的3拱石桥(现被列为危桥),现虽南北连接下湄桥街道的“丽景社区”和“石头峡社区”,但同时也连接着北湖街道的“桂门岭社区”与“渔场村5组”,桥一直归渔场村5组所辖。

  传说老下嵋桥始建于秦汉时期,早期是木桥,中期为青石板桥,在京广铁路和公路未修建好之前,是连接南北官道的必经之桥,来往行人很多。因桥面狭窄,往来过桥的人骑马的人要下马,乘轿的人要下轿,人们就管这座桥叫“下马桥”了。不过此叫法被一些官家文人不认可,寓意不好,遂以“湄”字表述。“湄”字意为岸边,水草相连的地方(查自《辞源》)。桥名是变了,但这与“马”的关联还是有,如古有“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的讲法,与这也有关系。北面来的马过桥后再往南走,要翻越南边的山(现在叫桂门岭,过去叫奎马岭),石板路,山高路陡,马钉着铁掌,要过去确有难度,十有八九不摔死也会累死,所以一般人到此就不再让马过岭了,而是在桥的北面找一有水有草料又相对平坦的地方请人照料寄养起来。久而久之,人们将这里称之为“饲马洞”,至今还保留“司马洞”这地名,即现在的“司马洞”社区。这地方留住了人、马,自然就少不了要食宿,于是在“饲马洞”附近的邓家湾便有人家建起了伙铺驿站,招待过往宾客,早些年还听当地人说那个村里还有人保留着祖辈们办伙铺的房屋产业,不知如今还在否。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因父亲在“司马洞”办下湄桥完全小学,我还常沿着老石板官道经老桥翻过奎马岭进城,曾见桥南端左侧立有一块石碑,高约一米,上刻有桥名、捐款人名等,其他内容记不得了。沿着石板路到山顶,还有一座石砌的大休息亭,内有几条长石凿成的石凳。

  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桥南桥北随着化肥厂、建材厂扩建,这条古道上的石板、石碑、石亭也就慢慢地消失了。随着企业改制,这些个厂矿企业也慢慢地成了历史,只留下那座老石拱桥还在同心河上静静地躺着,见证着历史的不断变革和发展。(杨宜新北湖区文史研究会会员)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我要链接 | 人才招聘 | 联盟网站 | 文明邮箱
郴州文明网©2015 版权所有
京ICP备第03014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1012010003